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红绿交融甚相宜,思政课讲出了化工味--学校大型思政公选课《加油中国》第三季第六讲

2021年11月22日 08:20 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王威 郑力文)初冬的图灵报告厅,迎来了学校大型思政公选课《加油中国》第三季第六讲《逐梦零碳世界加油美丽中国》。本次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亮教授领衔讲述、操菊华教授参与互动、陈永贵博士担当策划,机电工程学院沈晓希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沈虹飞担纲主持,是一次倾情打造的力作。选修本课程的140名本科生和60多名参加旁听的师生共同聆听了这堂精彩纷呈的课程。新华社记者王贤和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明海英参与旁听。

立足底色话思政

“我们想要的思政课公选课应当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行业、面向问题,四个‘坚持’,坚持理论性、逻辑性、科学性和前瞻性”。11月17日晚,《加油中国》第三季课程组组长曹胜亮在第六讲的课堂中如是说。“我们的行业底色是什么呢,我们学校最早叫湖北石油化工学院,因此我们的底色是化工是材料。我们的这个题目就是要聚焦我们的底色。“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曹胜亮从碳中和的概念、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和不同社会角色发挥作用的途径展开了本次思政课。讲座中,曹胜亮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气候会议上的讲话,从大国担当和国际政治的视野分享了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

聚焦热点讲时事

讲时事聚焦前沿问题,是思政课肩负的使命之一。曹胜亮在谈及碳中和时强调,”碳中和是全球关注的大事,在昨天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对话中,两国元首就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专门进行了磋商。所以,我们今晚的交流聚焦的是全球性的、前瞻性的议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听懂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曹胜亮讲到,“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了大约1.2℃”。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1.2℃”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曹胜亮起身示范、声情并茂,“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2米,大家看,我还不到2米。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许多美丽的家园如夏威夷、马尔代夫等地都有可能被淹没,大家抓紧去这些地方看看吧。”此刻,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启发青年担大任

曹胜亮在讲课中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寄语,“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在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时,你们届时34岁左右,正值干事创业的黄金年龄;而当2050年,我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时,你们才50多岁,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迎来事业的巅峰,能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要认真学习、锻炼本领。”

面对学生陈薇的提问“青年学子如何为碳中和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时,操菊华从衣食住行方面具体谈到了青年学子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陈永贵则从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府主导、合作共赢四个维度回答了学生龚雨的提问。陈老师讲到,“回顾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英雄辈出的历史,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虽然是生活在和平盛世,但也要勇于担当,挺直腰杆,做有底气、有志气、有骨气的新时代青年。“

三位老师的讲授图文并茂,饱满深情,逻辑严密,说理有据,同学们聆听专注,互动活跃,是一堂形式多样、内容深刻的思政示范课。谈及聆听课程的体会,记者王贤说,”今天的课既讲清楚了碳中和的专业知识,又传达了党中央的意志和决心,还为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增强了我们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时隔10年之后,我再次走进学校课堂,感觉到收获很大,思政课要是都能讲得这么好,学生肯定受益匪浅。“记者明海英则指出,”报告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在吃透社会热点的同时用浅显的语言讲解出来,真正做到了让理论入脑、入心,甚至让同学们知道如何转化为行动。“(审稿 常城)

上一条:法商学院教师参加湖北省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 下一条:机电工程学院召开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