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工程大学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的大学物理团队在多年的建设深耕与发展积淀中,逐步成长为专业背景完备、师资结构科学、师德高尚过硬、团队凝聚力强且充满创新活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熊伦教授2014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目前主要承担《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工作,主持和承担10多项科研重点项目,在Nano Energy、AFM、PRB、JAP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5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团队汇聚了20位优秀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教师16人,高级职称比为90%,博士比为80%。在优质师资的支撑下,团队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涌现出一批教学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的骨干力量。团队先后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三位名师以深厚的教学功底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团队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团队教师四次斩获第一名,2名青年教师曾荣获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1名成员获全国高校基础物理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全国一等奖。团队成员围绕学科前沿与行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在国际与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多篇,承担数十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为教学提供了前沿案例支撑,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

一、深耕课堂主阵地,教学改革铸一流
团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始终坚守课堂主阵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将学科前沿成果与行业实践案例融入教学,把大学物理讲成“有理有趣又有用”的课程品牌。团队围绕学生认知规律与专业培养目标,对课堂内容进行“分层化、场景化”重构。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将抽象的力学、电磁学知识与光电信息、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引入芯片制造中的物理原理、新能源设备中的能量转换案例,让课堂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成长期待,编写了聚焦“实践应用与工程思维”的工科版教材和侧重“科学素养与跨学科融合”的文科版教材,实现了教材建设的差异化、系列化,让教材成为衔接课堂与专业发展的“桥梁”。团队以“一流”为目标,从教学模式、资源建设、评价体系三方面推进深度改革,将课堂优势转化为一流课程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资源,建立“过程+结果”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并行、线下课程与线上课堂互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同向的教学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实现从“知”到“行”,从“学”到“用”的转化。
在多年的“课堂深耕”与“改革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团队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主讲的《大学物理》课程成功获评2025年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线上平台累计服务全国十余所高校、3万余名学生,成为同类课程的建设标杆;团队也获评湖北省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二、乐教爱生传薪火,笃行育人结硕果
团队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教师的使命担当,让知识传授成为思政教育的开关,通过“科技案例赋能+科学家精神引领”的创新融合路径,把育人引领从“隐性渗透” 升级为“价值共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团队将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活教材”,把神舟系列飞船、FAST 射电望远镜等前沿应用案例与课程知识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原理的同时,直观感受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每一个物理参数的优化,都承载着国家天文事业的跨越梦想”;在“动量守恒”知识点教学中,把知识延伸拓展到结合神舟飞船的轨道设计、返回舱热防护技术等案例,讲述航天员训练与执行任务时的坚守故事,让学生理解“航天科技的每一步突破,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用热爱与执着筑起的丰碑”。这种“原理+案例+精神”的融合模式,让抽象的物理知识有了家国温度。近3 年课程反馈显示,近85%的学生通过科技案例,更深刻地体会到专业知识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物理作为基础学科,具有理论深邃、逻辑复杂、概念抽象的特点。教好大学物理,不仅要从课程本身着手,更需要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融入知识传授 ,磨砺学生‘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团队教师刘阳谈到团队积极打造的“科学家精神进课堂”系列教学模块,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科研精神与课程知识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学术探索中坚定信仰、锤炼心性。

在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下,团队培养的学生中,有从物理学到材料科学保研到北京大学的康淏森;有用物理实验科普环境保护,专注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罗清芸。在学科竞赛中,学生的项目选题更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如获“挑战杯”省级特等奖的“基于等离激元微纳结构的光学特性研究及SERS应用”项目,灵感便来源于课程中“物理原理+科技报国”融合教学的初心。
三、传帮携手育良师,聚力协作续新篇
“单丝难成线,独木不为林。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托举,团队的荣光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熊伦教授认为团队的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特长和科研优势,只有把差异化的潜能在团队协作中得以激活释放,团队才能形成“各展所长、互补共进”的良好生态,才能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团队明确提出“师资是育人的核心”的口号,构建起“老带新、强带弱、优带潜”的立体化“传帮带”体系,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传承中成长、在互助中精进。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团队针对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差异和个人优势专长,为每位教师配备一名资深教师作为专属导师,从“教学、科研、育人”三方面提供定制化指导。帮助青年教师优化课堂设计、带领青年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师徒”共带学生竞赛中传递“乐教爱生”的育人理念,4名青年教师在导师帮扶下,先后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获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人获全国高校基础物理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全国一等奖,实现了从“站稳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跨越。

育人先育师。团队定期开展“传帮带”专题学习活动,从“一对一” 到“全员参与、共同提升”协同发力。每月组织“教学经验分享会”,由资深教师分享“课程思政融入技巧”“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等经验,青年教师则从“智慧教学工具使用心得”“学生线上学习行为分析方法”方面分享前沿教学方法,实现“老经验”与“新方法”的碰撞融合。在每学期开展的“科研攻关沙龙”中,针对团队重点研究方向由不同研究背景的教师分享进展、提出难题,通过集体研讨突破科研瓶颈。
在“传帮带”的匠心传承与“聚力协作”的创新实践下,团队不仅培育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更取得了育人与科研的双丰收。团队先后获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湖北省高工委优秀基层党组织”,主讲的《大学物理》先后入选“省级优质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教师累计获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奖项近20项,指导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7 项。团队50%以上的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等。未来,团队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用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站稳三尺讲台,续写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